劉世榮
1975年8月5日,河南駐馬店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,4天累計降雨量達1631毫米,最大6小時降雨量830毫米。暴雨引發(fā)板橋、石漫灘等62座水庫潰壩,60億立方米洪水傾瀉而下,形成東西300公里、南北150公里的汪洋區(qū),造成1015萬人受災,官方統(tǒng)計死亡2.6萬人,直接經(jīng)濟損失近百億元。
1975年8月8日,洪水從平輿侵入項城。次日,板橋、石漫灘等水庫相繼潰壩,上蔡境內的洪水隨之涌入項城境內,給項城帶來了深重的災難。洪水洶涌奔騰,項城汾河以南的賈嶺、李寨、三店、孫店、老城、新橋、付集等7個公社及高寺公社汾河以南區(qū)域(相當于7個半公社)全部被淹沒,平地積水2米至3米,有的深達5米至6米,存留時間20天之久。
此次洪水來勢洶洶,項城受災嚴重。據(jù)項城《抗洪救災報》記載,項城共有35.6萬人受災,房屋倒塌22萬間,34人不幸遇難,淹沒耕地55萬畝,淹死牲畜7212頭,損失糧食4046萬公斤。當時電話尚未普及,信息溝通不暢,許多鄉(xiāng)鎮(zhèn)、村莊未能及時得到通知,洪水上漲速度快,不少人在睡夢中被洪水圍困。
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,項城人民展現(xiàn)出了頑強的抗洪救災精神。1975年8月6日,項城縣委、縣革委召開緊急會議,成立抗洪指揮部,決定舍汾南、保汾北,隨即動員全縣20萬名民工參加抗洪搶險,同時組織范集、永豐、官會及高寺3個半公社的5萬名民工組成“抗洪敢死隊”,日夜防守在汾河北岸,加高河堤,防止決口。80多歲的原范集鎮(zhèn)路口村干部趙銀朋回憶,當時他與范集公社抽調的“抗洪敢死隊”成員日夜奮戰(zhàn),扛門板、截柳樹、裝草袋、堵決口。范集公社陳克寬書記帶領部分群眾在抗洪一線與洪水進行頑強斗爭,誓死守護家園。
在抗洪搶險中,領導干部身先士卒。時任項城縣委第一書記李濟川同志,在當時遭受特大洪水、7個半公社近500平方公里土地水深2米、房屋倒塌、電話中斷、食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涉水乘筏深入洪區(qū),和群眾同甘苦、共患難,極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抗洪搶險的斗志。
李寨公社喬莊村黨員干部帶領幾千名民工用木樁、秸稈等把河堤加高。共產(chǎn)黨員張金言只身跳進激流閘內堵決口,差點獻出生命。時任項城縣新橋公社黨委書記郭金義在抗洪搶險中身先士卒,沒日沒夜堅守在防洪大堤,千方百計解決災民的吃住和治病問題,為抗洪救災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。永豐公社谷樓行政村黨支部書記谷喜堂在接到公社緊急通知后,半小時之內組織4個村400名男勞力參加汾河固堤戰(zhàn)斗,經(jīng)過一天一夜的艱苦奮戰(zhàn),將負責的大堤增高1米、加寬3米,攔住了洪水。賈嶺公社蘇閣大隊根據(jù)公社指示,組織全大隊2000多名男女勞力修筑了4000多米的護莊堤,后又緊急轉移2760名群眾。當時全縣共出動20萬人的抗洪大軍加固汾河大堤,經(jīng)過半個多月的日夜奮戰(zhàn),普遍加高汾河北堤2米以上,做土方240多萬立方米,確保了汾河北岸幾個公社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(chǎn)安全。
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。中國人民解放軍、解放軍醫(yī)療隊、各地慰問團紛紛來項城進行搶險、治病、慰問,汽車、拖拉機將各種救災物資源源不斷地運來。濟南軍區(qū)舟橋部隊24小時急行軍800公里,趕赴項城護堤防、修碼頭、架橋梁、搶救人畜;空軍某部派出飛機為被困群眾空投烙饃、救生器材等,在惡劣的天氣和復雜的環(huán)境下,他們不畏艱險,多次執(zhí)行空投任務,為救災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,為被困群眾送去了生的希望;原解放軍第八六醫(yī)院醫(yī)療隊成員鄧詩超和所在的南京軍區(qū)赴豫抗洪救災醫(yī)療隊在8月至10月奔赴項城執(zhí)行醫(yī)療救護任務,他和隊友冒著生命危險,收治住院病人140多人次,救治危重病人94人次,施行各類手術132例,體現(xiàn)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本色。軍民一起為項城“75·8”洪水救災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,都是值得我們銘記的英雄。
洪水雖已退去,但“75·8”洪水的記憶永遠留在項城人民心中。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(xiàn)在的美好生活,也激勵人們不斷加強水利設施建設,提高防洪抗災能力,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(xiàn)的各種自然災害。
轉眼,“75·8”洪水已過去五十個春秋。在五十年后再讀這段歷史,每個文字里都滲出潮意。曾經(jīng)吞噬村莊的洪流,如今化作水庫監(jiān)測屏上跳動的安全指數(shù);那些在洪水中消逝的生命,正以另一種方式活著——活在每一次暴雨預警的鳴笛里,活在每一張應急演練的流程圖中,活在每個孩子都能背誦的“遇災先避險”口訣里。當我們輕輕翻動這些陳舊的檔案資料,循著“75·8”洪水留下的痕跡,觸摸到的不僅是歷史的潮濕,更是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學會敬畏、懂得銘記、勇于重生的精神力量。它是人類與自然博弈的重要標志,也是文明在災難中寫下的破折號——指向過去,也伸向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