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日報記者 方化祎 梁棟 梁瑩瑩 劉靜雯
8月12日,周口港碼頭,汽笛長鳴,龍門吊正將集裝箱穩(wěn)穩(wěn)裝上千噸貨輪。
60歲的船老大陳玉和蹲在船舷旁,粗糙的手指小心地碰了碰水泥地的縫兒——那兒鉆出幾莖野草花,正夠著河風(fēng)?!懊攸S,小時候河灘上鋪天蓋地。”他喃喃道。
2005年,沙潁河復(fù)航,他那艘300噸的老鐵船,已是河道承載的極限。“哪敢想什么大船?”他眉頭緊鎖,記憶中航行總不順當(dāng)。
那時,上游流來的水帶著味兒。枯水季,裸露的河床泛著油光,廢棄塑料袋垂掛在蘆葦梢頭,風(fēng)一過,嘩啦啦響。
岸邊村民范廣元,常蹲在河堤看。目光所及,水面窄得可憐,“扔塊石頭,勁兒大點,怕能砸到對岸去!”他總念叨,堤岸兩旁光禿禿的,不見半點花草。
陳玉和的船,螺旋槳常在渾水里遭罪。他給記者比畫:有時“咔噠”一聲悶響,船就被卡住了;有時船身猛地一滯,在水流中徒勞打轉(zhuǎn)。
每回,他都得用刀割開纏繞槳葉的“死疙瘩”——油浸的爛布條、勒進槳轂的尼龍繩,還有裹滿泥沙的工業(yè)濾網(wǎng)。
說是通航,卻難動彈。水少,河底淤著,像無形的鎖,扼住了河,也掐緊了陳玉和一家水上的飯碗。
轉(zhuǎn)機,來得比預(yù)想更快。周口大力治理內(nèi)河航道:清淤疏浚、升級航道、智慧管控、堤岸養(yǎng)護,全力打通這條“黃金水道”。
變化隨之而來——
穿制服的人來了。上下游協(xié)同聯(lián)動,封堵排污口,治污之力擰成一股繩,河道重獲生機。
清淤船開動了?!巴煌煌弧表懼谀嘁欢范窂暮拥滋蜕蟻?。岸上人捂著鼻子指點,陳玉和心頭倒涌起一絲暢快。
河面管得嚴了。每條船都有了專屬編碼,亂扔垃圾還會面臨罰款。陳玉和起初不以為意,直到隨手丟棄的垃圾瞬間被鎖定,罰單緊隨而至,“活了半輩子,倒讓這條河給管住了!”
后來,堤岸的模樣也變了。土夯實了,覆著草皮。雨水沖刷下來,再不見渾濁的泥湯。瀝青路旁冒出了野草花,沿著河岸,伸到老遠。
水,一天天清亮起來。
先是能看見水下的影子晃動,后來竟能瞧見淺水處搖曳的水草和偶爾游過的小魚苗。
前年開春,天暖和,陳玉和與妻子在甲板上歇著。水面上忽地掠過一道白影——細腳伶仃的長腿鳥兒,點著水波,飛向岸邊新栽的柳林。“大鳥兒!”妻子驚喜地喊,掏出那屏裂了的手機,急著想拍下這久違的靈光。
陳玉和沒動。他望著那抹白消失在嫩柳里,想起幼時跟父親跑船,這種“長脖子老等”常立在牛背上慢條斯理地梳理羽毛。后來水臟了,鳥兒沒了影兒,只成了老一輩人口中的傳說。
如今,它們真真地回來了。鳥兒振翅,野草花在風(fēng)里點頭。
河岸也熱鬧起來。沙潁河生態(tài)帶綠意盎然,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。民間的“橋頭音樂會”“河畔音樂會”應(yīng)運而生,悠揚的樂聲伴著水波蕩漾。
河水活過來,穩(wěn)穩(wěn)托住生活的重量。航道順了,陳玉和的船跑得更遠了。從沈丘到上海、江蘇,東方明珠的光、古典園林的韻,都成了他眼里的風(fēng)景。
運的貨也多了。砂石、糧食、化肥……船上的活兒翻了幾番。
實實在在的收入,總算讓水上漂的日子扎下了根。
去年,陳玉和換了一艘1700噸的船?!斑@不再是條討生活的船?!标愑窈皖I(lǐng)著記者參觀,“它是個會走動的、像樣的家,漂到哪兒,根就落在哪兒?!?/p>
如今,看河上船來船往,從小在河邊長大的陳玉和感觸最深:“早些年河里盡是小船,后來突然冒出又高又大的鐵殼船,轟隆隆碾過來,浪頭打得小船直晃悠,瞅著心里發(fā)毛?!彼钢竿鶃淼那嵷涊啠斑@才幾年?再看這些大家伙,早不稀罕了!”
最近,碼頭邊,新添了個藍白身影——豫交投001,駛過時只聽到低沉的嗡鳴,全然不似柴油船那般轟響。
這是我省首艘純電動新能源智能船舶。岸上管航道的年輕人介紹,這船“肚子”里裝著兩組大電池,跑一趟能頂兩百多公里。
陽光灑滿河面,滿載的船即將離港。陳玉和的目光掃過河岸,之前還零星的毛地黃,已悄然連成了片。龍門吊巨大的影子下,花莖在風(fēng)里搖著,生生不息。
河風(fēng)輕推著水波。清亮的水面上,野草花與千噸輪的故事正相依流淌。(原載于8月15日《河南日報》)